面对微信的诱惑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10月20日 | ||
当下,如果你还没开通微信,或不属于哪个群,没几个朋友圈,一定会被朋友奚落“你out了!”。微信,英文简称APP。它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作为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服务免费应用程序,其风靡程度远远超过设计者的心理预期。在近3年的时间里,微信一族竟超过了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超过了过往任何一个流行时尚。无论男女老少,还是平民百姓,抑或富商高官,只要有手机,大多会在第一时间开通微信。 人们在候车、散步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低头刷屏;开会的时候,尽管领导三令五申不让开手机,但有些人还是等不到散会,便不时地悄悄拿出手机看是否有人发来微信。我们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而有些人在不停地Line、语音、自拍,心不在焉,不由得悲从心生。回到家里,夫妻之间不愿交流,懒得倾诉,各自忙着玩手机,甚至可以没时间尽孝,没时间教子,却整天对着个手机沉思,傻笑;到超市购物时也不忘拿出手机对着条码“扫一扫”,以确认产品真伪和价格高低,显示相关信息后才决定购买,并不忘埋怨超市价格太高;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些人会“加附近的人”,有的竟加上了自己的儿女,这种笑话微信上也发了不少;有的经常使用“摇一摇”功能,不断摇到外地人,稀里糊涂地加为好友,有的甚至对着飞机摇,幻想能够摇到空姐;有的对朋友发来的信息不加甄别地乱点赞,滥发评论,有的甚至看也不看就原封不动地转发,由于过度转发,经常遇到“转来转去转回来”的现象;有的一天无数次刷屏,形成了“狂刷”;有的无论什么都自拍,发到朋友圈中,工作生活,失恋、生病、郁闷、愤怒……毫无隐私,一律“晒”出去,形成“滥晒”。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竟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觉之前最后一件事还是忘不了玩手机,似乎离了手机就是与世隔绝一般的孤独。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去年6月份,我在朋友的建议下也安装了微信,以至于被朋友戏谑“你好潮啊”。前两天,由于卸载软件操作不当手机出现反复自动重启的毛病,致使无法正常使用。第二天一早,我急忙将手机送到维修店。原以为很快就能修好,结果一直等到下午两点才修好。由于刷机重装系统,以前安装的微信已经没有踪影。下班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忙下载微信软件并安装。由于没有记住微信号,忘记了密码,一时还上不去。与朋友失联的感觉真的不好受:由于一直在微信上联系,朋友们有事找不到,是否会着急;朋友们发微信不回应是否会怪罪,等等。好在软件有找回功能,对话框显示验证码后,急忙输入,然后显示了几个朋友。这其中也有不是朋友圈的,至少得选对三个才能上去。我很快选了三个,终于上去了。系统马上显示“欢迎您再次回到微信团队”。真的有种失而复得、宾至如归的感觉。我急忙浏览了朋友圈,结果有8个朋友给我发了微信。我一一作了回复,并说明了原因。我深切体会到,微信已经成为我的挚友了。 每天早晨,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第一件事已不是洗脸刷牙,也不是跑步健身,而是打开手机看微信。无数次地低头,过多地刷屏,使人们真正成为“低头一族”了。如果没有特别的纪律和严格的要求,人们很难一气呵成地做完一件事,这样严重地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使得记忆碎片化、生活零散化。世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如果你出门忘了带手机,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回家去拿;如果你出差忘带充电器手机没电了,你一定会不惜低下你那高贵的头,好话说尽向人借充电器。科技改变生活,它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传递给我们很多信息,但它绝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否则它真的会成为我们一种新的精神鸦片!凡事皆有度。过度地玩手机,还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隐患。据央视报道:手机容易给人造成以下损害:一是导致中枢神经障碍。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还会有刺激感。二是导致心脏病和内分泌紊乱。电磁波辐射会影响正常的细胞代谢,造成体内钾、钙、钠等金属离子紊乱,导致女性月经失调。三是影响生育机能,甚至产生DNA病变。四是导致眼癌。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常用手提电话的人患眼癌的几乎比其他人多出3倍,使用手机上网、读书的人,患病率更高。我有时看新闻或看故事,难免时间会长一些,就会感到眼睛红肿、发涩,有时颈椎会不舒服,头会眩晕。所以,长时间玩微信,确实是有危害的。 人们开通微信、使用微信,目的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还是为了方便和跟上潮流。那么微信的诱惑为什么这么大呢?因为微信具有以下功能和优势:一是方便快捷,功能齐全。微信,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各种信息,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瞬间即可传递,让人们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我的手机我做主”,真正达到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不用审批,没有限制。二是了解信息,学习知识。微信中不乏经典或实用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微信主要包括新闻,“秀”或“晒”(旅游、菜品、照片、幸福、隐私等),各种知识(励志、哲理、人生教诲感悟、养生常识、花草养护、厨艺展示、实用小百科等),节日祝福、聊天;日常联络、情况交流等。像“小马哥”转发的《如何把文件从手机微信传至电脑》一文,就非常有实用性。三是方便交流,打发时间。每天不管是挤地铁还是买东西,等待时间太长,玩玩微信显得时间过得快些;排谴郁闷,和朋友吐吐槽心里痛快;较快速地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这时使用手机比电脑方便、快捷。 如果从人们的心态上来分析,则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学背景。就是源于人们“被关注”和归属感的需要,源于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微信的朋友圈是社交平台,是一对一的,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主角和配角,满足了平民“被关注”、出名欲和表现欲,满足了草根的明星梦。有钱的可以晒车、晒房,没钱的可以晒独特的吃食,比如水煎饺,大家都可以晒自己认为重要的、独有的东西。真可谓无所不微,无所不信了。二是“狂刷”源于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微信是人们打发无聊时光的一个有效平台。我们经常听到大家说,“我们玩的不是微信,而是打发寂寞”;“我无聊的时候就看微信,这样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三是“滥晒”源于人们对被关注的渴望。尼采说,人的一辈子都在寻找重要感!威廉·詹姆斯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是人类埋藏最深的本性。人人渴望被关注,都认为自己的存在很重要。什么东西都拿来“晒”,自己一“晒”,圈里的朋友会立即收到,并且给予关注,这就无形地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再说,“刷”与“晒”也有联系的,“刷”屏是为了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晒”些什么新内容。看到别人“晒”那么多东西,更促进了自己“晒”的欲望,当自己“晒”了以后,百爪挠心似地急于知道别人是否已经关注,因此又赶忙“刷”屏。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宝贵的时间就过去了。实际上,“刷”与“晒”的联系是源于不安全感与被关注的联系,因为不安全,所以更渴望被关注。得不到关注,又加剧了不安全感。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确实也有以助人为乐目的来“晒”东西的。经常在微信里“晒”些实用的内容,的确可以帮助别人。经常“晒”一些蕴含哲理的东西,似乎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从而获得“成名成家”的感觉,使人们产生某种程度的成就感,体现自身的价值,使自己的重要性得以增强。但现在对“经典”、对“人生哲理”的晒有点“滥”了,似乎都有超过文革时期“万岁”的趋势。这有着极大的负面后果:经典天天挂在嘴上,也就不是经典了。就像天天吃饺子,就不稀罕了。很多经典,真可谓人类智慧的结晶,但由于“滥晒”,最终成为陈词滥调,失去启迪价值。因为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大家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也就是说,通过忽略或屏蔽一部分信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负担。经典在微信里被过多、过度、过滥地解读和转发,天天被咀嚼和被“喂饭”,已经让人们产生屏蔽、厌恶甚至抗拒的心理,自然会被屏蔽掉。更关键的是,表面上人人都是哲学家,都有太多的“经典”和“哲理”拿来“晒”,可是又有多少是自己真正用心品味、感悟、实践中运用了的?自己都没有体会的东西何来教化于人呢? 微信必不可少,关键是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正确地使用手机。选购一款像CDMA辐射较少的绿色手机,接通瞬间或充电时不使用手机,不在电量低或充电时玩手机,不在信号弱的地方或床上玩手机,不把手机放在枕边。二是每天集中固定次数、固定时间玩微信。根据个人时间安排,一般在早晚各一次,每次时间掌握在10—20分钟。如果确需延长时间,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到窗边或到户外,极目远望蓝天白云、远方的景物,伸伸胳膊,踢踢腿,舒展舒展筋骨。三是讲究方式方法。发布自己最心动的内容给朋友,对于可发可不发的则不发,内容力求短小精悍。对于朋友发的微信,一般地浏览一下题目,一带而过就可以了,对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或视频,除完成点赞、评、转等规定动作以外,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可以先收藏起来,待时间允许或有“wifi”环境时再看。只要能够正确地认知和对待,我们还是会做回微信的主人。 (作者系东昌府区法院民四庭庭长) 编辑:王希玉 |
||
|
||
【关闭】 | ||
|
||